Share Post: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寫作的起點,瑪莉・卡爾

如果說我們的閱讀總常常能與我們的生命歷程或有交集,那麼寫作更是與自己的人生故事有所牽連,當我閱讀林林總總的書籍時,常常回憶起過去自己的經驗,往昔的記憶,然後散記在各個部落格或這個閱讀.tw網站裡的文章,多有自己的痕跡,閱讀和書寫如何能脫離自己的生命呢?!

《寫作的起點》大概是買了很多年,然後擱在書架上,一直想看,但看著看著大概只停留在封面,終於,取了下來,決心要讀一讀了,何況我都開了這個閱讀.tw網站,不如就把《寫作的起點》讀一讀、寫一寫。

然而,記憶不見得百分百真實,記憶有落差的機率相當大,即使是群體記憶都可能因為群體迷思而錯誤,我們如何開始寫出自己的回憶錄?或者如何開始動筆寫?對於記憶模糊、記憶不清的事情,如何舖排或是帶過?抑或我們如何面對自己內心裡最不想碰觸但又非常重要的一塊?

我在閱讀《寫作的起點》裡,將自己在文句映入眼簾,心裡一振或有感觸的字句列下來,或許能夠幫助自己在日後想起《寫作的起點》時,供作一點回想的依憑,無論我自己寫作或不寫回憶錄這個文體。

任何作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宣稱自己可以替整個文體發言。

傑佛瑞・沃爾夫曾說:「真相在暗處埋伏,等著擊倒你。」

不論你是不是回憶錄作家,只要你刪減過去的自己,一如修剪樹上的枝椏,就必須付出精神上的代價:這代價很可能會一直拖累你,而你卻毫無所覺。

單調的故事情節耐不住重讀。

正當我們對舊權威失去信任之際,我們對客觀事實的信心也同樣受到侵蝕。

「把善意謊言說好,並堅持到底,往往勝過真相。」

一個人的幻想很可能毀了另一個人的浪漫情懷。

萬一你的記性很糟,就放棄吧。許多人問我如何回想過去,我的回答是,想不起來其實是一種幸運——去找其他正事作吧!

文學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讀者而生。

不要描寫你恨的人

試著寫幾頁,作為將來參考的筆記。

每一本精彩的回憶錄是生還是死,百分之百都仰賴「觀點」(voice)。

一個作家在探究心理衝突時,會尋找牽引內在真相的光束,用來照亮前方的路,並在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觀點」——這正是「觀點」形成的秘訣。

「觀點」應該為情緒的基調留有一些空間。

「觀點」不只是說話的方式,還是一種心態與理解事物的方式,源自於過去的感受。

真相像一條導火線,能引爆作品,賦予其生命。

出色的回憶錄聽起來就像獨特的人,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油嘴滑舌、愛開玩笑的人變得跟成天抱怨的人一樣,乏味無聊,難以信任。

一個活生生、有呼吸的人,即使是個笨蛋或拙於表達的人,都可以親口吐露許多心事。

我們天生就會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感同身受。

心靈就等同於觀點。所以,你的內心——包括你如何思考、觀看、懷疑、痛苦——也會決定這類因素進行的節奏,以及你何時要撰寫什麼內容。

正如回憶會曲解事實,我們那彷彿透過電子合成器混和而成的自我也會扭曲真相,即使是我們最簡單的感覺也不例外,而「觀點」應該反映出那種扭曲失真的狀態。

我們大多數人的視野都不太寬闊,因為我們只從自己的視角看世界。

發展自己的觀點,其實是學習如何把你自己的記憶存放在別人的腦海中。

在一本出色的回憶錄中,作家的某些自我掙扎往往成為組織全書的原則,因掙扎而引發的爭鬥貫穿全書的脈絡。

如果美國還有信條,那麼就非「懷疑」莫屬了。

書的風格必須始終一致才會讀起來真實;筆調可以變化,但是措辭和語法需要與風格對齊。

基本上對每個人來說,學會與真正的自己相處,是一輩子心靈上的奮鬥。

只要你開始講自己的故事,那些片段往往會自動歸位。

目前chatGPT掀起風潮,但實際使用過後發現,chatGPT的語意回答都是胡扯瞎掰,竟然還有人用chatGPT的回答來作為論文的內容,連你的故事都可以是透過語意模型拚湊瞎掰而出,如果沒有足夠的明辨力和深厚的學術根基,恐怕連學術界都會是一場災難,至於未來的你我就在這些真真假假製造出的訊息間生存,這樣的世界不曉得會成什麼樣?

如果你我有故事可寫,不如自己就開始寫,自己的故事。


《寫作的起點——邁向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The art of memoir 書籍資料

  • 作者:瑪莉・卡爾 Mary Karr
  • 譯者:沈維君、蘇楓雅
  • 出版:時報出版
  • 版次:2018年6月8日 初版一刷
  • ISBN:978-957-13-7422-2

發佈留言

接著閱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