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Post: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心流

心流?一開始還真不知道心流的意涵,後來才知道,那就是指一個處於最優體驗的狀態!想想自己這一生是不是很少有做什麼事能讓自己有渾然忘我的經驗?

最近剛好有一件臺灣登山女神曾格爾和已婚男性的募資八卦事件,我不是要聊那件八卦,或論斷誰是誰非,真的跟我無關,而是這件新聞讓我注意到了原來要攀登那種非常高的高山,竟然要花費那麼多錢,如果要是業餘參與,那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我因為這個事件去看了曾格爾的臉書,有一句話,是令我動容的,不以人廢言,我想說的是登山者在挑戰登峰之過程,也是一段心流過程:

這些紛擾回到山上就什麼都不是,山就是往上走

——曾格爾 Facebook,2022-10-05

我們為何需要有最優體驗?為何需要有心流模式?無非是要擁有快樂、幸福,讓自己的生活得以隨時樂在其中,只是幸福不是憑空就能獲得的,是需要努力的:

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一個人是不是感到幸福,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這一生,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歷經過焦慮,懷疑過自己的生命意義,質疑過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想像過未來的生活,但也許歲月過去,猛然發現,原來我們一生依然如尸般,沒有真正地活過,當我讀到《心流》以下的兩段話時,彷彿這兩段話都直指我,現在的自己,早就有人看穿了。

有人把這種缺乏內在秩序而感到焦慮的主觀狀態稱為本體焦慮(ontological anxiety),或是存在焦慮(existential dread)。基本上,這是一種對存在的恐懼,擔心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擔心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

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到頭來,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閱讀、工作、遊戲都能創造心流體驗

想起自己的渾然忘我的經驗大部份與閱讀有關,部份則是工作有過的心流體驗。高二升高三的那個暑假,待在家將整部《紅樓夢》給看完,那時候,雖不至於廢寢忘食,但也幾乎到了除了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維生必需之外,就只有閱讀《紅樓夢》了,而且大多都躺床上看,看到很累了就直接睡著,燈也沒關,醒來又接著看,此後的人生裡,有很多時刻,也都有過類似的閱讀經驗,只是沒有一個作品長達幾個月之久,比如我前不久看真梨幸子創作的小說《不可思議》(延伸閱讀:《不可思議》嘶~不可思議的結局!不可思議的驚悚)時也一樣,幾乎是一氣呵成地接連看完。

當然閱讀之外,拚圖、玩熊大農場遊戲時也曾經都有類似的渾然忘我的體驗,還有在職場工作時也會發生這種最優體驗,主要都是很專注,像是曾經一日內完成產品網站,設計到素材的運用,不假他人之手,獨立完成。另外,工作之餘寫寫部落格也常常能讓我忘卻時間,非常投入地處理相片,留下記錄,我想,要是自己早點開始架站,那該有多好啊!

我認為沉浸在心流模式的人是不會刻意去算計自己做的會不會有什麼好處,畢竟能夠達到最優體驗都是自己願意、心甘情願、樂在其中的事,做樂在其中的事,就會無怨無悔,不計毀譽、得失、成敗,如此,才能真正投入,全心全力以赴。

工作雖然能帶來心流,工作不滿的主因

工作當然能帶來心流體驗,因為工作中有目標、有挑戰,會有很多可能讓人投入其中,然而《心流》也提到美國人不滿工作的三個主因,我認為也值得臺灣參看,或許這三大原因,正好也左右了我們對工作產生不滿:

第一個原因,覺得工作缺乏變化與挑戰。

第二個原因,與其他人,特別是與上司間的衝突。

第三個原因,過於疲累,壓力太大,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的事或陪伴家人。

我們是不是都曾經為了這些原因而離職?很多時候,離職並不是單純是薪水待遇,很可能是每天醒來,叫你起床真的只是鬧鐘而已,我在重返職場之後,曾經有好多年,每天醒來都感到很有朝氣,每天都很開心地出門上班,直到第二個原因出現,心力交瘁,覺得不能再下去,只好離開那份薪水不高的工作。

我們在虛度休閒時光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曾經說:

我認為虛度休閒時間,是美國人對生命最大的浪費。

那在六十年前說過的話,到了現今,身處臺灣的我們不啻也適用嗎?!休閒時光裡,我們都在做些什麼?或許我們可以靜下來好好想想,臉書的沉迷、時間浪費在Line貼文串和抖音裡那些不曉得是誰,不曉得他/她們扭腰擺臀要幹嘛的影片、還有回應網軍的認知作戰和攻擊⋯⋯,我們的生命時光就在許多短影片、沒實質意義的討論裡虛耗掉了,對自己的生命起不了任何深刻意義。

改造自己,世界上少一個無賴

心流所帶來的最優體驗能協助個人提升生活,也能讓公共群體更好,《心流》提到有名年輕人曾經問蘇格蘭的評論家卡萊爾(Carlyle)如何能改造世界,卡萊爾跟他說:

改造你自己,這麼一來,世界上就會少一個無賴。

想想,如果我們想要群體更好,首先我們必須讓自己先好,先能控制自己,主導自己的生命,因為如果連自己都無法主導自己的生命,侈言要讓社會群體更好。

讓自己的生命裡,方方面面,多一點心流的最優體驗,相信我們順境愉悅,逆境裡磨鍊,不斷挑戰自我潛能。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書籍資料

  •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譯者:張瓊懿
  • 出版:遠足文化
  • 版次:2019年4月初版一刷
  • ISBN:978-986-97534-0-1

發佈留言

接著閱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