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書店買個好人生》不是我今年看的第一本,卻是今年最先看完的一本,深具意義(笑),因為我在新的年度就買了好人生!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一再讓我回憶到許多片段,比如想到我的高中同學梅,她在大學時在一間投信行業打工,他們有員工閱讀室,平常工作輕鬆,空檔她就在閱讀室看書,收獲良多,那個時期,我都覺得她整個人蛻變很多。
千田琢哉閱讀的第一本書竟然是唸大學才開始,而且是誤將中谷彰宏的《與昨天的自己告別》當成漫畫而錯拿,當他讀完之後回過神驚覺是他這輩子讀的第一本書,從他抽到他的命定之書開始,他就變成了啃書蟲,四年大學,至少花上千萬日圓,買進超過萬本書,而且全都讀完,讀書讀過萬本的人,他的生命已然產生質變,也造就了他往後能出版175部作品的寫作生涯。
我自己個人閱讀最大量的階段其實也是在唸大學之後,當然高中時就有開始唸一點,會在圖書館看一些哲學類的書,在家看瓊瑤小說,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賴在床上讀完《紅樓夢》,唸了大學後口味變了,就不再看瓊瑤,而改看臺灣文學、心理學、勵志成長、人文醫學相關,總之是雜讀。
若要用一句話詮釋《去書店買個好人生》,我想我會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因為這句話有點像書名《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換句話說。
讀過超過萬本書籍,訪談過頂尖人士,看過層峰人的書櫃,他的視野和我們的自是不同,就像在我家頂樓看到的風景絕對也和謝金河在陶朱隱園頂樓鳥瞰台北市區的夜景,那天差地別的心境和情境,是天懸地殊的。
我們為何需要閱讀?我發現同儕間真正樂在閱讀的人並不多,不是閱讀是多高尚的行為,而是閱讀確實能令我們發生質變,除了言談間言之有物,整個人也不會很空虛,我早早就養成習慣帶本書,通常翻譯小說居多,因為容易讀,而且時常時常發現,怎麼這本書來得恰恰好,正好填補了我某部份的缺乏,甚或是矯正了我某些觀念。
新進的同事一開始就跟我說我很文青,我笑說是偽文青,她覺得我辦公桌上的擺設等等都很文青,我想大概是閱讀久了,就會有的一種感覺,不刻意,卻自然而然自帶文青感。
張忠謀一生很少應酬,但很常閱讀,他一生閱讀的量可是海量啊!比爾蓋茲一年裡都有一段時間遠離俗世煩塵,帶著書閉關,浸淫在書裡的時空中,而且每年都有號稱是比爾蓋茲的年度推薦書單流傳在網路上,為何愈富有的人愈愛看書?
因為他們知道虛懷若谷,不會自以為自己很富有了就從此不需要書了,不會自滿自己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名人物而不再閱讀,一山還有一山高,知識是學習不完的,永遠都有新觀點,永遠都要與時俱進。
我想很多人在學業結束開始就不太閱讀了,但我是從學業結束之後,仍然持續閱讀,就算抽空讀一小段也是讀,無論能記得多少,哪怕只有一句兩句讓你思考,從中自然有所得。
困頓猶該閱讀,或許很多人在困頓時只能坐困愁城,但如果在困頓之時,你能善用閱讀獲得的知識或帶給你的力量,自然能順利地度過困頓。
人生本來就是很艱難,再不缺錢的人都有他的煩惱,為三餐生計奔忙的人更是動輒不安,何不找本書來讀讀?與書為友,行於字行間,偶而停下來,與之對話,往心裡去更是無礙,不用擔心背刺,不用煩惱唇槍舌戰,激盪的是心靈,湧泉以報的是智慧甘泉,不是很好嗎?
書裡有很多知識,新知是一直出,只差我們有沒有能耐掌握住,在未來的世界裡,要想不被時代潮流淘汰,我們會更忙,需要更忙,忙著追索新知,跟不上就只好落隊了,落隊當然也有他的風景,不一定不好,但你怎麼不跟上去,有機會看看新世界,培養新視界。
顯見地,如若一直處於庸庸碌碌,如何有時間閱讀汲取新知呢?更別說思考了,人生一輩子柴米油鹽裡醃漬也不是說就不好,可總有我們曾經的想望,我們曾經想要的生活模樣別隨曆紙一頁一頁地撕碎啊!
別說你自己就安貧樂道,要我說貧,真的很難安,也難以樂道,不用自欺欺人,人一窮,真的是會限制了想像,限制了自己要掙脫、要活得好的想像,如果沒有外在刺激、文化刺激,還真的會貧瘠得一窮二白,貧窮的心態是會擴散的。
要想有餘裕,不如試試閱讀。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書籍資料